close

 20151229001.jpg  

 

  1920-1940年代是歐美推理小說的高峰時期,這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推理小說家,當中以阿加莎.克利絲汀(Agatha Christie)、艾勒里.昆恩和約翰.迪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為「黃金時代三巨頭」。艾勒里.昆恩其實是曼佛雷德.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和佛德列克.丹奈(Frederic Dannay)這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二人在1922-1971年間,創作了大量的推理作品,當中有不少都被視為經典,如《希臘棺材之謎》(“The Greek Coffin Mystery”)(艾勒里.昆恩憑此作得到愛倫.坡獎)、《荷蘭鞋之謎》(“The Dutch Shoe Mystery”)等。至於《Y的悲劇》,與《X的悲劇》(“The Tragedy Of X”)、《Z的悲劇》(“The Tragedy Of Z”)同為艾勒里.昆恩早期的經典作品,被認為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最高水準的代表。

 

  故事講述某天,克特(Hatter)家族的男主人約克.克特(York Hatter)被發現死在海裡,而約克的妻子——專制橫蠻的艾蜜莉.克特(Emily Hatter)卻希望盡快舉行葬禮,要求警方草草結案。不久,艾蜜莉與前夫所生的女兒——又聾又啞又瞎的露易莎(Louisa)兩次被人下毒,幸而都逃過一劫。可是,犯人在第二次投毒時,卻「誤殺」了與露易莎同房的艾蜜莉。警方認為犯人的目的是為了克特家的巨額資產,因而懷疑約克與艾蜜莉所生的三個子女——大女兒芭芭拉(Barbara)、兒子康拉德(Conrad)和小女兒姬兒(Jill),可是,偵探哲瑞•雷恩(Drury Lane)卻另有懷疑對象,於是私下展開與警方不同的調查方向……

 

  雖然整部小說中發生的案件很少,但由於案件錯綜複雜,線索雖多卻又互相矛盾,令讀者難以理出頭緒。故事涉及的人物非常多(除了與克特家族有親屬關係的十數人外,尚有家庭教師、傭人、姬兒的追求者等),而殺人動機亦有很多可能性(或因為巨額資產,或因為仇恨克特家族),克特家族的成員又各有「特色」,除了專制橫蠻的「暴君」艾蜜莉外,素行不良、乖張暴戾的康拉德;縱情聲色、玩弄男人的姬兒;厭惡在克特家的生活,卻又無力反抗的瑪莎(Martha,康拉德的妻子)……每個角色都像是兇手,又像是兇手的目標。加上艾勒里.昆恩擅長透過「虛張聲勢」的方式,利用大量的線索、證據作「障眼法」,誘導讀者往錯誤的方向推理,所以故事讀到三份二時,讀者仍難以推斷誰是兇手,也猜不出兇手的動機。

 

  至於故事的結局,不得不說真的很出人意表,可是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卻不一定能令所有人都接受。艾勒里.昆恩的小說非常重視邏輯推理,所以他們的作品往往會透個大量的證據和精密的計算來推理出讓人信服的結論,而《Y的悲劇》也不例外。雷恩利用證據來分析犯人犯案時的想法;透過露易莎的證言來計算犯人的身高,經過綜合分析後,推斷出最有可能犯案的人。整個推論分析過程雖然有理,但對於兇手犯案的動機,卻難以令人信服。雖然可以解釋說兇手性格扭曲,感情麻木,所以不把殺人當作一回事;可是,令兇手開始殺人的契機,小說中卻無充份的、有說服力的鋪敘,兇手彷彿突然間就變成冷血的殺人犯,較難令人接受。

 

  本格推理小說中的犯人,往往是讓讀者意想不到的角色(最不可能是兇手或最不起眼的角色,往往就是犯下一連串罪行的犯人)。這樣的設定雖然令人驚喜,可是,要說服讀者那個不可能或不起眼的角色就是真兇並不容易。《Y的悲劇》在這案件分析方面已經算是理據充分、邏輯緊密了,只可惜故事對兇手的心理刻劃描述不足,所以較難令讀者接受。

arrow
arrow

    qingk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