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重來》(Si c'était à refaire)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第13部小說。一如以往,馬克.李維的推理小說在推理解謎之餘,往往會藉由故事主角的視角來描述深層的社會及人生問題。《自由的孩子》(Les enfants de la liberté)中探討了戰爭的禍害與人性的醜惡;《偷影子的人》(Le voleur d'ombres)中透過多個小故事,帶出人生中的一些哲理與反思。至於《如果一切重來》,則從記者的角度來揭露1915至1923年間顎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對亞美尼亞人(Armenians)實施的種族滅絕政策的殘酷,以及亞洲、南美洲地區的販賣兒童問題,是一部貼近生活的作品。
故事講述《紐約時報》記者安德魯(Andrew),在和青梅竹馬的女友瓦萊麗(Valerie)結婚前夕,迷戀上酒吧裡邂逅的神秘女子,並為了她而悔婚。可是,悔婚後不久,安德魯意識到自己的愚蠢,正打算想辦法挽回瓦萊麗的時候,卻在晨跑時被人刺傷,生命危在旦夕。當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回到了兩個月之前,為了阻止自己再被刺殺,安德魯決定要在這兩個月內,找出有可能行刺他的兇手……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你還會走相同的路嗎?這是很多人都曾想過的問題。特別是在迷惘、失意的時候,我們總會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如果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自己又會否作出同樣的決定?故事中的男主角安德魯,正是面臨這種困境。本來有著美好姻緣的他,因為一個任性的決定而一無所有。衝動過後,他開始後悔,希望能與女主角重修舊好。假如一切重來,安德魯還會選擇為了一個萍水相逢的女子又放棄有多年感情的未婚妻嗎?如果當初他沒有悔婚,是否代表他就不會後悔?人是貪心的,總是希望兼得魚與熊掌。無論男主角最初作出怎樣的決定,最終都會因為滿足不了所有的欲望而後悔。既然任何事都無法做到兩全其美,我們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知足,自然不會有那麼多遺憾。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都很難用是非對錯去衡量、判斷的,就如作者在故事中探討的拐賣兒童問題。毫無疑問,拐賣兒童是錯誤的行為,可是,對於想要孩子卻不能生育的人而言,他們卻因為拐賣兒童而得到救贖。至於被拐賣的兒童,我們會覺得他們是可憐的受害者;可是,如果他們到了新的家庭後,生活條件、待遇都比留在原生家庭好時,究竟對他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孩子被拐賣,對母親來說是沉重的打擊;反過來說,將被收養家庭撫養多年,視如己出的孩子送回原生家庭,對收養家庭和孩子來說,何嘗不是殘忍的?以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往往會得出大相逕庭的結論。是非對錯,很多時候並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
馬克.李維的推理小說往往能令讀者有所啟發,讓讀者能以不同角度去思考社會上的種種問題。比起單純的推理解謎小說,這種貼近生活的作品讀起來更有意義,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