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001  

 

  《24個比利》講述一位名為威廉.密里根(Billy Milligan)的人犯下了數宗搶劫和強暴案件,被逮捕時,比利卻聲稱對警方的指控一無所知。經過與多位心理學家及精神科專家面談後,專家、比利的律師,甚至連檢察官都相信比利確實有人格分裂,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利也因此而獲無罪判決,被送往雅典醫院接受治療。雅典醫院採用較自由、輕鬆的手法來治療比利,在比利病情好轉,各人格逐漸融合時,比利的主診醫生便決定讓比利回家渡假。消息傳開後,婦女團體、警方等方面都非常不滿,認為雅典醫院的做法等於縱容強暴犯,讓比利自由等於罔顧大眾的安全。在社會壓力下,法院決定將比利送往專門處理精神病犯人的利瑪醫院,那裡的醫生既不相信有人格分裂這種病,對待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也非常惡劣,加上醫院的佈局像監獄,在這樣壓迫的環境下,讓比利一度融合的人格又分裂出來了……

 

  看完此書後,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從結果來看,比利的確犯了罪,對受害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引起了社會的恐慌。可是,若就比利本身來看,他何嘗不是受害者?年幼時親父自殺而亡,914歲期間不斷遭繼父虐打及強暴。為了逃避現實,比利創造了許多不同的人格,為他承受痛苦。當然,兒時的不幸不能作為犯罪的理由,我也認同犯罪者不管甚麼原因,只要是做錯事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可是,即使是犯人,也有生存的權利,更何況比利並非十惡不赦之徒。我覺得將他送往雅典醫院是最好的做法,因為比利在雅典醫院期間,病情漸漸好轉了,甚至可以開個人畫展(比利的某些人格很擅長畫畫)。只可惜,在多位專家盡心、努力說明比利的病情及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法後,法院仍是只考慮到公眾對精神病犯人的恐懼,為免造成大眾恐慌,堅持將比利送往利瑪醫院。

 

  其實,公眾害怕比利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居住的地方出現了有精神病的強奸犯,我也一定會非常害怕。只是,我覺得犯人犯錯後明白自己的錯,也願意改過,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比利明白自己精神異常,也願意配合治療,努力讓多個人格融合,加上多位心理學家及精神科專家都認為比利不會對大眾造成威脅,大眾為何不嘗試接納比利?我曾接觸過一些有讀寫障礙的小孩,他們經常都會被不了解讀寫障礙的老師很嚴厲的斥罵,認為這些小孩不過是以讀寫障礙為不用功學習的藉口,其實,我覺得不少有讀寫障礙的小孩比學習能力正常的小孩還要用功,可是,由於他們有先天的缺陷,所以在學習方面往往事倍功半。這不是小孩們的錯,所以我覺得老師不應該怪責他們。當然,比利的個案較嚴重,因為他犯了罪,我們很難要求受害者與他們的家屬不去責怪他,我這樣說只是想說明,患了人格分裂的比利,很多時候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意識,他不是故意要犯罪的,如果他能夠控制自己,就不會選擇犯罪的道路……

 

  最後,我想說我一向對那些嘩眾取寵的傳媒非常不滿,因為他們為了增加銷量,經常選擇性的報導新聞。其實公眾對比利那麼恐懼,某程度上也是因為這類傳媒刻意誇大了比利的危險性,使大家的焦點都集中於比利是強奸犯這一點,而沒有向公眾說明比利因為有人格分裂才會犯下這些罪,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他就不會再對公眾構成威脅。因為這類不負責任的傳媒,才使比利最終被送到像監獄般的利瑪醫院,讓致力幫助比利的醫生、律師的努力幾乎化為烏有。

 

  看了此書後,我一直在擔心比利是否已死了。後來在網上查了資料,得知比利終於離開了那所醫院,開始了新的生活,而且開了一間小型電影公司。只是,他現在仍為人格分裂所苦,真希望他能早日康復,並且完全擺脫以往痛苦的種種回憶。

arrow
arrow

    qingk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