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001.jpg  

 

導演:彼德.達克特(Pete Doctor

主要配音(粵語版):林二汶(阿樂)、王菀之(阿愁)、蔣志光(阿驚)、張國強(韋莉爸爸)、譚玉瑛(韋莉媽媽)

片長:102分鐘

 

  《玩轉腦朋友》由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與迪士尼(Walt Disney Pictures)製作發行,於2015年暑假時期上映。這套經歷了五年時間創作的動畫,靈感來自導演Pete Doctor對自己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疑問:「不知道小孩子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參考了1991-1994年間美國的電視劇”Herman’s Head”,編劇邁克爾.阿姆特(Michael Arndt)與Pete Doctor共同創作了這劇本,嘗試以韋莉(Riley Anderson)的故事解答大人對小孩子思想行為的種種疑問。

 

        故事講述11歲的韋莉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性格樂天活潑,是父母和朋友的開心果。韋莉腦海中保存著不少從出生到現在的美好回憶,而負責保存這些記憶的,就是韋莉腦海裡的五個管理不同情緒的朋友——代表快樂的阿樂(Joy)、代表悲傷的阿愁(Sadness)、代表恐懼的阿驚(Fear)、代表厭惡的阿憎(Disgust)和代表憤怒的阿燥(Anger)。一直以來,阿樂都是團隊的領導,所以韋莉的童年回憶以快樂為主。可是,因為一個意外,阿樂與阿愁被送到記憶保存區,離開了韋莉的情感指揮中心(Headquarters),使韋莉失去了快樂與憂傷兩種情緒。適逢此時是韋莉人生的低潮點,由於舉家從故鄉明尼蘇達(Minnesota)搬到三藩市(San Francisco),面對骯髒狹小的新居、陌生的校園環境,讓韋莉無所適從,與父母的關係亦越發緊張。為了讓韋莉變回從前樂觀活潑的乖乖女,阿樂決定要排除萬難,從反情感指揮中心……

 

        自我們有生命開始,情緒就伴隨著我們。剛剛出生的孩子,情緒系統很簡單,只有開心與難過。隨著我們慢慢長大,了解的事情越多,思維越來越複雜,擁有的情緒也就越來越多了。最初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很小的事情而開心,每天都生活得很簡單,所以每天都能有很多代表快樂的黃色記憶球。可是,當我們長大後,生活環境、人際交往漸漸變得複雜,學業、工作的壓力會讓我們變得緊張,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可能牽動我們緊繃的情緒。難過、焦慮、煩躁的心情雖讓我們的記憶牆越來越豐富,但也令代表快樂的黃色記憶球漸漸減少。到了現在,我們的記憶牆還有多少黃色記憶球?還是早已被紅色、藍色、綠色的記憶球所取代?當我們發現黃色記憶球逐漸減少時,或許可以像阿樂一樣,嘗試將過往的黃色記憶球重新調取出來,想起從前快樂的回憶,也許能讓自己少一點悲傷,多一點快樂。

 

        五種情緒中,在韋莉腦海裡佔主導的是代表快樂的阿樂。正因如此,韋莉的性格比較積極樂天,是眾人的開心果。阿樂一直以為我們只需要有快樂的情緒,而不需要代表悲傷的藍色記憶,因此她經常將阿愁排斥在外,不讓他管理韋莉的情緒,也不讓他碰記憶球。直到阿樂和阿愁不慎去了長期記憶區,二人經歷種種磨難後,阿樂才意識到只有快樂的情緒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正因為我們有悲傷的情緒,才能突顯快樂的可貴。更何況,當我們面對困境時,強顏歡笑只會令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久久無法釋懷。不如大哭一場,在宣洩抒發情緒後,我們更能走出陰霾,重新面對自己,克服困難。

 

        這是一套溫馨感人的電影,情節雖然簡單,但當中有不少細節都能引人深思,很適合父母與小孩一起看。

arrow
arrow

    qingk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